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详细内容

课程建设

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9-03-26 21:55:5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指导思想






以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经典案例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为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






二.课程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   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7.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8.   培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管理






为了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组织领导,将我校研究性学习向“特色化、精品化”推进,

我校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与落实,课程领导小组组成和管理结构如下:

 

校长室

教务处

课题组

班主任

年级组

指导老师

教研组

课题组长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 自我;  ② 自然;  ③ 社会。

五.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 可行性;② 自主性;③ 生活性;④ 实践性;⑤ 综合性;⑥ 开放性。

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② 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 

③ 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       ④ 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1.课程安排

(1) 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实施以下方案: 

三年完成3个课题。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2) 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每周一第7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每周五第7、8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 

2. 组织形式

(1)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的人数原则上为3~8人;

(2) 每个课题推荐课题组长一名,并根据学生个人优势进行明确分工。

3. 课题确定

   学生可以在学校推荐的学科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中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申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申报某一课题。

4. 课题研究的流程

注重研究过程,并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一一记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上。研究过程一般包括:

准备阶段

(1)   选择并确定课题;

(2)   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3)   制定课题详细研究计划;

(4)   开题报告,方案的论证与评审。

实施阶段

(1)   获取、加工与分析研究信息;

(2)   提出科学假设与论点;

(3)   撰写研究报告。

总结阶段

(1)   研究论文答辩;

(2)   观点交流,碰撞;

(3)   研究成果交流展示。

5 .成果评定及学分确定

成果评定采取三层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即学生自评、指导老师评定和领导小组评定,再评定学分,评定结果将记录在学生的学业档案。

6. 研究性学习总结

每学年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课题组进行表彰(学生、指导老师),学校将设立最佳课题成果奖、最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对研究性学习中成果突出的学生授予给予表彰奖励。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