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精品课例>详细内容

精品课例

《定风波》教学简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20 15:30:55 浏览次数: 【字体:

《定风波》教学简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方志诚

教学定位:依托释义、解码(以言促文、因学定教、适时穿插)、评鉴三个平台,重在探讨苏轼的情感变化,从而了解立体多元的苏轼形象。本节课重在异质化研究,以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锻造其思维品质,培养治学的态度与习惯,以期提升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在守正与创新中达到课改目标。

教学重点:赏析并探讨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异质化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的能力,锻造其思维品质,培养治学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

2.诵读推进对苏轼情感的感性认知;

3.释义:挑选一些重点字词,在初读的基础上谈体会,教师因学定教,适时补充写作背景,学生结合字词的解释体会作者的情感;

4.解码:结合词作背后的言语智慧,进一步分析作者的情感;

5.集体诵读、个别诵读,进一步深入认知作者的情感;

6.评鉴:

(1)对苏轼的情感及形象认知;

(2)对传统解读的质疑:作者在八个七言句中巧妙地嵌入了“谁怕”“微冷”“归去”三个二字句,请联系作者身世,谈谈其中的情感(心境)的变化。并穿插《初到黄州》《卜算子》等诗歌,进一步理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在评鉴(2)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版本“萧瑟”与“萧洒”的区别,结合诗人的心境评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评鉴(3)的基础上,探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苏轼是否已经完全想开?或者说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精神情结或理想?结合《临江仙》,在师生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进行异质化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的能力,锻造其思维品质,了解苏轼情感的多变,感悟苏轼可爱(始终努力在超脱精神的藩篱)、伟大(多变而丰富的情感又扩大了词境,提升了词品)之处,这也是我们解读这首词作的丰富精彩之处。

7.结课:《定风波》小篆内容入,小篆内容解释终,最后在诵读中结束本课。

 

终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